「医生医生,你怎么给我开了这个药?我看网上说这病不能吃这种药的!」
「医生医生,我最近经常咳嗽没力气,我上网查了下可能是肺癌……」
「医生医生,网上说这个药会有严重的副作用,能不能换一个啊?」
图片来自网络
其实这也不能怪患者,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手段,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向「学习型患者」转型。
生病了,先上网查查?
北京一项调查结果显示,96.2 的患者在自己、家人和朋友身体不适或患病时,都会倾向于求助于网络查询相关信息。
查询最多的问题主要包括:我得了什么病?我为什么得了这个病?我得的病应该怎么治才更好?(和大家在门诊遇到的患者提问三连基本没啥区别)
另一项研究表明,每年有 50~80 的人会在网络上搜索和健康有关的信息。很多医疗机构、政府部门和商业公司也纷纷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或微信公众号。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医生的咨询作用,为人们提供便捷。
但由于目前网络上的医疗信息参差不齐,如果患者过于信任网上的说法,可能会对现实生活中医生的治疗方案产生质疑,影响依从性,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们有时会被患者的「上网查」式提问弄得倍感头秃。
图片来自网络
然而,另一项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团队研究结果可能有些出乎你的意料:「高质量」的互联网健康信息查询,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「积极」影响。
是的,你没看错,是积极影响。
图源:JMIR 期刊官网截图
一项横跨全国 28 地区的问卷调查
患者依从性,指信任医生诊断,并严格遵守医生治疗方案的患者行为,在取得更佳临床治疗中起重要作用,是医患关系的「信任」纽带。
人际信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维度。
1. 基于「认知」的信任(cognitive-based trust, CBT),患者认为医生专业、可靠,能够提供有用的帮助。
2. 基于「情感」的信任(affect-based trust, ABT),医患相互尊重、关心,让患者产生安全感。
研究人员认为,互联网信息查询就是通过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情感,来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作用。
「认知信任」和「情感信任」对患者依从性的中介作用模型,研究者假设互联网健康信息查询对此有积极作用(JMIR 期刊官网截图)
这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,招募了来自中国 28 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 486 名研究对象并发送问卷,共回收 336 份有效问卷。调查问卷内容包括:患者依从性量表、人际信任的认知和情感维度情况调查(患者和医生);互联网健康信息的质量及来源等。
研究对象的年龄在 20~40 岁之间,女性占比 53.6,有 62.2 的人接受过大学教育或取得学士学位。研究人员认为,本次研究的样本符合互联网健康信息的主要受众(较年轻的女性为主,受教育程度较高),样本具有代表性。
结论:互联网健康信息质量,影响患者依从性
经过统计分析,研究人员发现,互联网信息主要通过增强患者的「情感」信任,影响患者依从性,而认知信任几乎对依从性没有影响。(也有研究指出:在医患沟通健康信息时,如果医生说法与网上较为一致,会让患者更信任医生的专业度,增强认知信任。)
另一方面,互联网信息的质量对患者情感信任影响更大,而信息的来源则对患者的情感信任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。
不难看出,互联网健康信息对患者的影响路径已经基本形成,互联网在患者获取健康信息中的地位也难以取代。
研究者认为,既然「上网查病」的患者习惯已经如此广泛,那么医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(避免头秃)就显得非常重要了。
